山鸡;山蛙;石板蛙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药材基源:为蛙科动物棘胸蛙除去内脏的全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naspinosa David.
采收和储藏:捕捉棘胸蛙可于夜晚用于灯光照明捕捉,越冬期内可挖洞捕捉,在水内时可用拉网牵捕。加工时洗净去内脏、剥皮,可鲜用;也可冷冻贮存或腌制。
生态环境:习居于山溪之洄水坑下或其附近的水塘内石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棘胸蛙,体长100-120mm,体粗壮;头宽而扁,吻棱不显,鼻孔在吻眼之间或略近眼,眼间距略小于鼻间距或相等;鼓膜不显,仅隐约可见;犁骨齿斜置,左右不相遇。雄蛙前肢特别粗壮指趾端膨大成圆球形,指略扁平,指侧有厚缘膜;指长顺序3,1,4,2;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,内跖突细长,无外跖突。后肢肥硕,胫跗关节前达眼部,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稍重迭,跗褐明显,跨间全蹼,长1,5趾的游离缘有缘膜。皮肤粗糙,雄蛙背部有许多窄长疣,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,此外还有小圆疣满布在头、躯、四肢的背面及体侧,体侧的最为明显,雌蛙背部有分散的小圆疣;颞褶极显着;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。雄蛙前肢极粗壮,第1指基部粗大,内侧3指均有黑刺;胸部布满分散的大刺疣,疣基部隆起,中央有显着的角质黑刺,咽部有时也有黑刺。
生活习性,喜栖息于山间溪流或水塘的洞穴中并宜于岩边多灌木、草丛的安静环境。最适温度为12--26℃。棘胸蛙弹跳力强,可高达1m左右,傍晚出洞活动、觅食,活动范围在洞穴的20-25m关径之内,深夜即返回洞中对天气变化敏感,在闷热、干燥、气压较低的夜晚,或暴风雨来临之前,纷纷出洞。由低处向高处迁移,且伴有雄壮的叫声,人们可借此预报天气变化。有防冬眠习性,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,到来年惊蛰前后复苏。雄性个体较大,可达750g左右,雌性个体不,约590g,每年4-9月为繁殖季节,5-7月为盛期,属1年多次产卵类型,产卵数量随个体大小,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差异群体产卵大致分3批:第1批4月下旬;第2批为5月底至6月初;第3批为7月上旬至8月。
养殖技术,棘胸蛙的繁殖和饲养持与蛤士蟆基本相似。
入肺、胃、肾三经
味甘;性平
滋补强壮。主小儿疳积;赢瘦;病后虚弱
内服:煮食,100-120g。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滋补强壮的功效。主治小儿痨瘦,疳积,病后虚弱等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:麂肉拼音注音JǐRòu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鹿科动物小麂的肉。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。原形态小麂,又名:黄麂,黄猄。形小,肩高约40厘米,体长70~80厘米,尾长可达12厘米,...
拼音注音JǐZǐCǎo别名柄叶石松、石根子、石子草、石松柏、盗汗草、白布草、虱子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fordii(Bak.)Ch...
拼音注音Jī(TǔCónɡ)别名鸡(土从)蕈、鸡菌、蚁夺、蚁(土从)、鸡(土从)菜、鸡脚蘑菇、三坛蘑、鸡肉丝菇、斗鸡菇、白蚁菰、桐菰、鸡肉丝菰、鸡脚菰、伞把菇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1.《广菌谱》:鸡枞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鸡麻拼音注音JīMá别名双珠母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鸡麻的果实及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下及山谷沟边。分布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等地。原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骨香拼音注音JīGǔXiānɡ别名鸡脚香、矮脚猪、黄牛香、驳骨消、滚地龙、透地龙来源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Geisel.[C.chinens...
拼音注音JīGǔCài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垂枝双楯的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区林边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态落叶灌木,高达6米。幼枝有短柔毛。单叶对生,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4~7厘米,宽1.5~3厘...
《中国药典》:鸡骨草拼音注音JīGǔCǎo别名红母鸡草、石门坎、黄食草、细叶龙鳞草、大黄草英文名HERBAABRI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AbruscantoniensisHance的干燥全株。全...
拼音注音JīGǔChái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鸡骨柴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sholziafruticosa(D.Don)Rehd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骨柴拼音注音JīGǔChái别名双翔草、老妈妈棵、瘦狗还阳草、酒药花、紫油苏来源唇形科鸡骨柴Elsholtziafruticosa(D.Don)Rehd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布广西...
拼音注音JīGǔChánɡShān别名云南鸡骨常山、三台高、野辣子、永固生、红辣树、白虎木、细骨常山、红花岩托、红花矮陀陀、小苦桃、五台风、四角风来源夹竹桃科鸭脚树属植物鸡骨常山Alstoniayun...